听新闻
放大镜
蚯蚓保卫战
2024-03-25 16:29:00  来源:检察日报

  蚯蚓俗称“地龙”,是公认的“土壤卫士”,被达尔文誉为“地球上最有价值的生物”。然而,在暴利的驱使下,蚯蚓成了不法分子眼中的“唐僧肉”,出现了使用电击“灭绝式”捕杀、售卖、加工野生蚯蚓的黑色产业链,给农村生态环境和粮食生产安全带来极大危害。

  在2022年4月的一次公益诉讼巡查中,我们发现有人用一种叫“地龙仪”的仪器电捕野生蚯蚓。经调查,一个成年人使用“地龙仪”每天可轻松抓获数百斤蚯蚓。抓来的蚯蚓则被送到加工点做成“蚯蚓干”,蚯蚓干一度能卖到每公斤300多元。仅在我们涟水当地某个镇上,就有5个非法加工点,每天约有上万斤蚯蚓被捕捉。

  为了弄清楚蚯蚓的作用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,我们咨询了多位专家,得知蚯蚓在疏松土壤、降解污染物以及丰富土壤氮磷钾元素等方面意义重大,是土壤健康状况的指示器。在调查过程中,许多种粮户也向我们反映,地里被电捕蚯蚓的人“光顾”几次后,土地质量明显变差,粮食收成也受到影响。一位芦笋种植大户告诉我们,为此他不得不购买含有蚯蚓幼虫的蚯蚓粪来改良土壤质量,每年此项支出高达100余万元。

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保耕地,不仅要保数量,还要提质量。保护蚯蚓就是保护耕地,就是保护粮食安全,我们检察机关责无旁贷!

  但办案中,我们又遇到了难题:我国出台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时,并没有把蚯蚓列为野生动物保护范畴。因此对电捕蚯蚓的人提起民事公益诉讼缺乏法律依据。

  我们决定另辟蹊径,根据农业法中要求保护自然资源的规定,向5个行政监管部门发出诉前检察建议,引起了行政机关的高度重视。县政府发布通告,在全县开展整治非法电捕野生蚯蚓专项行动。在淮安市检察院的推动下,专项行动又在全市范围铺开。

  行政公益诉讼不是最终目的,推动立法才是。在最高检、江苏省、淮安市、涟水县四级检察院的推动下,电捕蚯蚓案件经各大媒体、新华社内参相继报道,社会各界反响热烈,“蚯蚓保卫战”全面升级。

  2022年7月,农业农村部、生态环境部、市场监管总局、国家林草局组成联合调研组,专程来到涟水调研野生蚯蚓保护工作。调研组指出,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对野生动物保护法进行修改,涟水检察机关做了一件好事。

  2023年,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,特别强调“严厉打击盗挖黑土、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”。2023年5月1日起施行的修改后的野生动物保护法,将保护范围拓展到“其他陆生野生动物”,蚯蚓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有了直接法律依据。

  仓廪实,天下安。能够以我们微薄的力量,推动法治前进一毫米,为“大国粮仓”、为百姓安宁提供更多的法治守护,这正是我们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的不懈追求。

  编辑:印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