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沙面汤”取材于纱面,温州当地也称“素面”“索面”。顾名思义,该面细可与棉纱相比,外观“细如银丝、洁白柔韧”,由面粉、盐和水按照一定比例制成,面成而自带咸味。妇女生产完坐月子请亲朋好友吃一碗“沙面汤”,分享添丁喜悦,即是温州的传统民情风俗。
在温州,纱面的最常用称呼是素面。作为传统面食,素面以易于消化著称,因宜肠胃,最适合小孩和老人食用。素面广泛分布于瑞安、文成、永嘉等县域,无一例外,这些地方都靠大江,瑞安和文成有飞云江、永嘉有楠溪江。飞云、楠溪等江沿岸村民,历来将素面视为食中珍品,待客、送礼首选之物。在这些地方的农村,过去人们走亲、访友、弄璋、弄瓦、婚嫁、祝寿之喜,一概离不了素面。
素面如其名,朴素而深接地气,简单而实在。做法上,素面只要浇一点自家酿的老酒或者干脆以老酒代汤,放上炒好的姜丝、香菇、肉沫,再盖上两个煎荷包蛋,就已香气腾腾,实是人间美味。吃的过程中,素面兀自晶莹柔滑,婉转飘荡于清汤之中,更是激人食欲。
素面细而长,煮出来看似和普通的面条无甚区别,但做的过程却不一般,而其奇特味道就蕴含其中。素面做好后,必须在太阳下暴晒几天。这个时候,白色的素面挂满村前院后,素面随风纤丝翻飞,来回婉转,场面赏心悦目,堪称江南农村的一道美景。素面晒干后,细匀相称,整理时常交叠成“8”字形。温州素面的最大特点是细,非常细,白净有韧劲,辨识度颇高。
据老一辈说,别看素面简单不起眼,但制作工艺却极复杂,大小工序约二十道,需要两个人花费十多个小时配合完成。做素面一般从半夜开始,赶在日出前拉好面,然后放在露天中暴晒。每年9月到次年6月,是做素面的季节,也是一年中最辛苦的日子。素面因在制作时就已放入了盐,故煮制过程就不需放盐。这种工艺出来的素面,就久煮不烂,非常劲道,吃起来又鲜又咸。
制素面的传统,在飞云江、楠溪江两岸村民间代代相传,江水、粗盐、双手、重力和阳光的综合作用,造就素面不俗的口感。制盐、酿酒、煮面,一碗素面背后是一道道不为人知的工艺叠加。在妇女坐月子时,上门的喜欢提上一篮素面,以讨吉利。生日时,可以用作“长寿面”。媒人说媒成功时,常会美滋滋地去新娘家喝“沙面汤”。
出行在外的游子、远嫁他乡的女子,每逢想念家乡,心头千万丝的素面怕已成最怀念的食物。早在上个世纪,温州地区的素面已随着世界温州人跨越国界,漂洋过海,奔行天下。一碗素面刚出锅的时候,闻着素面独有的香,咽着口水,吹一吹凉、吃下一口,软滑可口,幸福满满、元气爆棚。